“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這樣的小人物才最能打動我的心!”——近日,一篇《2007感動中國年度十大小人物》的帖子受到很多網(wǎng)友追捧,那些“小人物”的事跡:諸如三次割頭皮給燙傷父親植皮的孝子;寒風中賣報的80歲老太;為照顧癡傻哥哥拒絕被收養(yǎng)的10歲女童;漂泊9年賣唱養(yǎng)母的毀容男子……一時間也成為人們 的討論內(nèi)容和贊美對象。
看那些令人動容的小人物的事跡,基本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面對艱辛和災難時的不屈;二是對堅守良心或真情的努力。顯然,如果這樣的“小人物”能夠成為被人們認可的榜樣或英雄,從前者看,就能讓人們更加珍視生命,尊重生命的力量;并由此懂得草根生活艱難,生發(fā)惻隱之心;甚至還可以讓人們更多反思社會救濟的缺憾。就后者言,則是對美德的一種非常好的呵護和培養(yǎng)方式——筆者認為,這一點于現(xiàn)實的意義上尤其重要。
毋庸諱言,從道德的角度看,時下是一個“退步”的年代,面對生活的紛擾,許多人的“道德防線”不斷后撤,乃至不少人已經(jīng)漸顯出 “道德缺血”的癥狀。這導致,當前的中國社會道德的力量日漸虛弱。何以至此?簡而言之,這既與社會轉(zhuǎn)型帶來的觀念沖擊有關,與制度不盡完善有關,也與道德文化氛圍的日漸淡薄有關。
禮失求諸野。要挽回道德衰退之勢,首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文化氛圍,用小人物的道德善舉喚起整個社會的道德感,用民間的道德積淀激活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事實上,求諸“野”從本質(zhì)上看也確實要更多地求諸于“小”,因為在“野”的多是“小人物”。是故,“感動中國十大小人物評選”,正是對社會道德意識的一種非常合適的喚起和激活方式。
確實,解決道德問題的關鍵,便是從根本上、基礎上改善道德文化的氛圍。因為道德養(yǎng)成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情感訓練的過程,是一個被文化同化的過程,是一種漫長、廣泛而深刻的熏陶。比如,人們是通過對各種信息的閱讀、認知,通過觀察周圍環(huán)境感悟別人的所為,開始承認并遵循一些公認的價值觀,開始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惡,由此逐漸形成對一些行為的羞恥感、以及對另外一些行為的認同和滿足感,并用這些感覺來取舍自己的行為———“感動中國的十大小人物”,便恰恰可以給人們最真切的這種“感覺”。因為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動的生活狀況、道德行為等,與每個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的感動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蘊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
因此,“感動中國小人物”的道德喚起力十分令人期待。 (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