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人聲鼎沸、掌聲不斷,張勇峰與其他19名2019年“三秦工匠”一起接受大家的禮贊。同日,西安航天發(fā)動機有限公司閥門生產車間內,張勇峰團隊為火箭發(fā)動機啟動閥門殼體設計的專用刀具與卡具正式運用到生產當中。
接受完“三秦工匠”榮譽表彰后,張勇峰馬不停蹄趕回生產車間,與班組成員會合,一同研究新設備;鸺l(fā)動機零件加工需要經過普通設備加工和數控設備加工兩道程序,該設備的投產使用,可以讓普通設備加工時不再需要留人盯守。
作為西安航天發(fā)動機有限公司閥門生產車間機加一組組長,張勇峰長期從事以載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戰(zhàn)略武器等為代表的液體火箭發(fā)動機閥門產品的精密加工工作,他所加工的精密、超精密零件產品,直接影響著火箭發(fā)動機、嫦娥等飛行器發(fā)動機的啟動、關閉與調姿。
攻堅克難作貢獻
選擇航天事業(yè),就注定與高難度挑戰(zhàn)相伴。
1990年技校畢業(yè)后,張勇峰一直從事航天產品加工工作,工作的頭三年,他幾乎干遍了車間所有難加工的零件。2016年,張勇峰遇到了工作生涯中最大的難題——某型號產品流量調節(jié)器“調節(jié)錐、文氏管”微米級公差的精密加工問題。
精密加工的必要因素除了人,還有機、刀、夾、料、法、環(huán)、測多個方面,各因素有1微米的誤差屬于正常,可是加起來就有7、8個微米了。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果不統(tǒng)籌考慮、不融會貫通,加工時必然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接到任務后,張勇峰與工藝員共同編寫工藝規(guī)程,與計量鑒定人員探討測量方法,經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努力,終于糾正了十多處微米級公差,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實現了嫦娥四號的空中“懸停和平穩(wěn)著陸”。他通過改變工藝過程和精密研磨等精密加工方法,進行了幾十次的試驗,最終解決了困擾十多年的大推力發(fā)動機流量調節(jié)器的關鍵零件——“活塞環(huán)”的精密加工難題,使發(fā)動機流量調節(jié)精度較國外同類產品提高1.3倍。
他還前往哈爾濱、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qū)拜師學藝、調研取經。通過4個月的研究、準備和摸索,他成功地攻克了某型號產品薄壁零件內孔加工瓶頸,使其精度控制在小于1根頭發(fā)絲寬度1/40的公差內,相關加工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新一代航天產品的開發(fā)奠定了基礎。
多年來,張勇峰致力于精密加工,攻堅克難,解決技術難題115項,不斷提高工廠精密加工能力,生產交付的產品始終保持100%合格。
降本增效促發(fā)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航天事業(yè)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面對逐年增長的任務量,張勇峰總結出“生產八法”并靈活運用于班組工作中,讓班組圓滿完成公司逐漸遞增的精密加工任務。
用數控機床代替手工加工實現精細化操作,使保險絲孔加工與去除毛刺工作效率提高3倍。
通過數控技術轉化,實現運載主活門碟盤的關鍵工序數控車加工,提高效率3倍,質量保證100%。
實現了產品序號數控刻銑,讓手工刻字成為歷史。
“一人雙機”模式使生產效率提高44%以上。
“提高啟動活門殼體加工效率”項目將傳統(tǒng)幾十道車、銑、鉗工序合并為一道工序,使單批加工周期由以往的4個月縮短至1個月。
從踏上工作崗位至今,張勇峰在全廠全車間第一個提出并實現了50余項創(chuàng)新成果。他認真研究每一種零件的結構精度特點,利用成組技術,在不同中尋找相同,在小批量中尋找大批量,從而節(jié)約了至少50%的工作準備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20%。
匠心貴在“傳幫帶”
張勇峰說:“工作到現在,讓我感到最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團隊很優(yōu)秀,帶出的徒弟也都很突出。我要把自己的技術絕活、工作經驗傳授給青年工人,幫助他們快速進步。徒弟的成功就是師傅的成功。”
多年的努力鉆研和技術攻關,使他在我國大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及姿控發(fā)動機閥門零件加工上擁有高超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他致力于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建了人才培養(yǎng)的“三三制”模式,高徒譽滿航天。所帶徒弟有多人在全國大賽取得名次,4人獲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同時,他還是陜西省軍工勞模服務團成員、航天職大協(xié)議教師、公司車工組技協(xié)老師,指導航天職大優(yōu)秀學生每年在省級技能大賽中都能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績。張勇峰跨行業(yè)跨企業(yè)帶徒1人獲西安市“五一勞動獎章”,培養(yǎng)出特級技師1人、高級技師3人、全國技術能手2人。
“我從2003年開始帶徒弟,現在我?guī)н^的18名徒弟已經全部成為了行業(yè)的骨干力量。”張勇峰自豪地說道。
29年的堅守,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實的腳。喝珖逡粍趧营務、陜西省技術能手、陜西省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yè)知識型先進職工標兵……
他和班組同事成功實現了產品加工從毫米級到微米級的巨大突破,解決了國家及行業(yè)內數十項技術難題。“航天產品飛入太空當中,如果出現了質量問題,肯定是箭毀人亡,所以我們的產品要保證做到萬無一失,就一定要有耐心、細心、責任心和擔當精神。”張勇峰認真地說。
(本報記者 鮮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