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鄭州市民牛麗騎電動車在路上行駛,突然發(fā)現(xiàn)后面有一老太太跌倒,便倒車過去扶起老太太,豈料老太太卻稱是牛麗將其撞倒。警察聞訊來處理事件,目擊者紛紛表示牛麗并沒有碰到老太太。
這樣的事情已不鮮見。社會需要美德,公平與正義永遠離不了道德的力量。可現(xiàn)實中,不道德戕害道德的標本實例,卻正讓社會集體性地產生道德恐懼,無形中導致了道德的滑坡。一味譴責“訛詐”的不道德,抨擊人性的劣根性,從而呼吁道德重建,效果有限。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不道德者的 “良心發(fā)現(xiàn)和自我反省”使良知回歸,而應該思考另外一種成本更低、見效更快的消弭大眾道德恐懼的途徑。我以為,強化公共管理者的責任感,甚至有必要盡快建立健全一種嚴懲不道德訛詐之類的專項應急性公共管理制度,才能從根本上遏制這種不正常現(xiàn)象的蔓延。
當前的公共管理,對“馬路訛詐”行為的處置措施,缺乏基本的理性和應變能力。要么無所適從,要么處置方式過于“老套”,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實在調解不了就甩手推給法律——讓雙方法庭上見。這無形中是對不道德的一種縱容。就事論事,在鄭州這起事件中,好心市民牛麗與 “訛人”老太太之間糾紛的真相不難辨明,況且還有很多路人證明,警方依法處理就是了,但結果卻不然。公理明顯站在好心市民一邊,卻還是遭遇到了無盡的煩惱,還要面臨經濟上的賠償……這不僅是這位好心市民的 “郁悶”,也是道德的“苦惱”。
道德缺失,管理責任和管理智慧不能缺失。只有公共管理依法行使權力給道德?lián)窝拍艽驂骸榜R路訛詐”這一危害深遠的不良風氣。也唯有如此,才能拯救日漸蔓延的公共道德恐懼感。在以往的輿論討論中,到處充斥著謾罵和指責,感慨和焦慮,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如果我們繼續(xù)沉迷于攻擊不道德者的道德素質,將不會有任何結果——該“訛詐”的還是要“訛詐”,該“恐懼”的還是要“恐懼”,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卻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可以問問那些現(xiàn)場的路人和讀到新聞的讀者,今后自己遇到馬路上摔倒的老太太,敢伸出手去嗎?(陳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