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斷橋,1951年11月被美軍炸斷。 高宇婷 圖
初秋的風襲過鴨綠江,碧波盈盈的江水朝著黃海緩緩而去。江上的一座斷橋見證著70年前那場殘酷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1年11月8日上午9時,美軍將這座位于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大橋攔腰炸斷,這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最重要的運輸通道。炸彈將鋼梁炸飛、留下彈孔,幾座殘留的橋墩立在江中,經受江水的沖刷、風雨的殘蝕。70年后,這座親歷過戰(zhàn)爭的斷橋,已成為當地旅游觀光的重要目的地。游客紛紛與斷橋合影留念,照片中記錄下一張張成長于新中國的幸福笑臉。位于遼寧省丹東市的鴨綠江斷橋,1951年11月被美軍炸斷。 高宇婷 圖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wèi)國。自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正式揭開序幕,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議簽字止,戰(zhàn)爭持續(xù)了3年之久。這場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打出了國威、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這場戰(zhàn)爭中,有19.7萬余名英雄的中國兒女獻出了生命。其中軍職干部就有4名。4位軍級將領中,有一位犧牲時年僅32歲,是中國人民志愿軍39軍副軍長吳國璋。這位長相英俊、驍勇善戰(zhàn)的副軍長從大別山區(qū)走出,11歲便加入紅軍,后經歷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1951年10月6日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不幸犧牲,留下家中妻子和3名幼子。2021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吳國璋長子吳繼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講述了他父親的故事。吳繼璋坦言,他們姐弟三人,70余年的生活可謂一帆風順,也真切地感受到,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換來的。在他們骨子里,永遠銘記著國家對革命烈士的敬意與尊重,感恩著黨和政府對烈士子女的關懷與愛護。中國人民志愿軍39軍副軍長吳國璋。
浴血成長的“小英雄”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以下簡稱“烈士陵園”)在沈陽市區(qū)北部。烈士陵園中松柏處處,綠草萋萋,123位志愿軍烈士遺體,825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于此。其中就包括特級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英雄邱少云等28位戰(zhàn)斗英雄,以及志愿軍高級指揮員50軍副軍長蔡正國、39軍副軍長吳國璋、23軍參謀長饒惠譚等95位團職以上干部。吳國璋的墓是烈士陵園東中一號墓。墓碑立于1954年12月3日,背面刻有鄧華、甘泗淇將軍手寫的吳國璋簡歷: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卅九軍副軍長吳國璋同志,安徽金寨縣吳家洼人,生于一九一九年。吳國璋戰(zhàn)斗勇敢,指揮英明果斷、機動靈活、每操勝算……1930年,年僅11歲的吳國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在長征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zhàn)士、排長、政治指導員、營長、團政治主任、團長、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等職。生在大別山區(qū)的吳國璋幼時生活十分艱辛。吳國璋的父親常在山中采山貨勉強維持家用,一次上山不幸遇到山匪,被山匪殺害,一家人的生活因此更加艱難。為了能吃口飽飯,1930年,年僅11歲的吳國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主辦的《黨史縱橫》期刊2018年第12期刊發(fā)的《犧牲戰(zhàn)場的志愿軍副軍長吳國璋》一文中,提到少年時的吳國璋十分英勇、頑強。1933年9月,二路游擊師配合紅二十五軍同國民黨七十五師在商城縣雙河展開激戰(zhàn),吳國璋在戰(zhàn)斗中非常勇敢,不僅打死了幾個敵人,還繳獲了一支盒子槍和一支步槍。1934年,吳國璋跟隨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長征途中,吳國璋雙腳嚴重凍傷,卻憑借毅力堅持行軍打仗,最終跟隨部隊成功抵達陜北,被譽為“長征中的小英雄”。此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吳國璋所在部隊奉命開到冀魯豫邊區(qū)一帶,吳國璋繼續(xù)參加抗日戰(zhàn)爭。澎湃新聞查詢發(fā)現,多份史料文章都記載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時任河南省南樂縣基干團團長的吳國璋,率領部隊成功突圍日軍“鐵壁合圍”的一次戰(zhàn)斗。《犧牲戰(zhàn)場的志愿軍副軍長吳國璋》一文關于這場戰(zhàn)斗的記述較為詳細:1942年4月初,日軍數萬人自開封、安陽、大名、濟南等地出發(fā),進行 “鐵壁合圍”,其中心會合點是南樂縣千口鎮(zhèn)。當時,吳國璋率領的基干團駐千口鎮(zhèn)以北的胥房地區(qū),正處于日軍“鐵壁合圍”的中心區(qū)。4月3日凌晨,吳國璋率領部隊正出早操,不遠處突然響起了激烈的槍聲。吳國璋意識到部隊已被敵人包圍。如以一個團的兵力正面應戰(zhàn),勢必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他當機立斷,利用天色朦朧,晨霧彌漫的時機,命令部隊進入封鎖溝,并讓幾個戰(zhàn)士將過去繳獲的日軍軍旗舉在溝沿上搖晃,迷惑敵人,同時,命令部隊向東迅速突圍。天亮之后,部隊順利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與分區(qū)部隊會合。抗戰(zhàn)期間,吳國璋經歷這樣的戰(zhàn)斗大小有百余次,且屢戰(zhàn)屢勝。1943 年,冀魯豫軍區(qū)授予吳國璋“戰(zhàn)斗模范”稱號,此時的吳國璋24歲。此后,吳國璋又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并于遼沈戰(zhàn)役中率部一舉解放義縣,生俘國民黨軍暫編20師師長及以下7000余人。后率東北野戰(zhàn)軍第二縱隊5師(后為解放軍第39軍116師)參加攻占錦州城、解放沈陽戰(zhàn)斗。當年12月中旬,吳國璋參加平津戰(zhàn)役。1949年6月,又率部參加解放中南大進軍,在衡寶戰(zhàn)役中殲滅白崇禧100師大部,清掃湘西殘敵……吳國璋的一生,也正如其墓碑上鐫刻的生平所記述的那樣——屢建殊功。陰差陽錯竟成永別長期的行軍打仗也使得吳國璋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在位于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了一份吳國璋的干部履歷表,時任39軍116師師長的吳國璋,在有無疾病一欄中,填有“有胃病”。而在家人通信地點及現在關系一欄中,吳國璋寫道:與家庭19年未通信,近似無關系。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的吳國璋干部履歷表。 高宇婷 圖
1950年11月,赴外國擔任軍事顧問后回國的吳國璋,回到39軍留守處所在地遼寧省遼陽市療養(yǎng)胃病。這時他接到一個令他十分高興的消息,自從吳國璋加入紅軍后就失聯的母親終于找到了。經過部隊安排,吳國璋計劃去和母親見面。與此同時,朝鮮戰(zhàn)場也傳來喜報。39軍在朝鮮戰(zhàn)場打贏了云山戰(zhàn)斗,贏了美軍“王牌師”美騎兵第1師的第8騎兵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戰(zhàn)史》一書這樣記錄云山戰(zhàn)斗:1950年11月1日至3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在朝鮮清川江以北云山地區(qū)對美軍騎兵第1師和南朝鮮軍一部實施的進攻戰(zhàn)斗。書中寫道,此次作戰(zhàn),志愿軍第39軍殲滅美騎兵第1師第8團大部和南朝鮮軍第1師第15團大部,重創(chuàng)美軍騎兵第1師,共斃傷俘敵2000余人,其中美軍1840余人,擊落飛機3架、繳獲4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6輛,各種炮119門和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首次與美軍作戰(zhàn)的勝利,極大地打擊了美軍的氣焰,堅定了志愿軍的戰(zhàn)斗信心。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的39軍歷史影像。高宇婷 圖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的39軍歷史影像。高宇婷 圖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的39軍云山作戰(zhàn)經驗總結報告。高宇婷 圖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的中美裝備對比圖。 高宇婷 圖
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走來的美騎兵1師從未打過敗仗,卻敗在了中國人民志愿軍39軍手下。吳國璋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振奮,軍人的熱血被再次點燃,吳國璋決定克服病痛、申請再上戰(zhàn)場,等他從朝鮮戰(zhàn)場勝利歸來之時,就去和母親見面。不想這一決定,竟成為吳國璋和母親、妻子、3個幼子的永別。1950年11月,吳國璋申請前往朝鮮戰(zhàn)場,等待吳國璋的,是異常艱苦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志愿軍39軍軍長吳信泉在其回憶錄《三十九軍在朝鮮——抗美援朝戰(zhàn)爭紀實》中提到,參謀長吳國璋向他匯報糧彈補充情況。吳國璋說:“軍后勤有120多輛運輸汽車,三次戰(zhàn)役報銷得差不多了,只能靠人力畜力運輸彈藥,糧食只能靠就地籌措,還有一些師、團缺鹽吃……”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出的“臨津江突破英雄連”錦旗。高宇婷 圖
而赴朝參戰(zhàn)不久,轉過年的1951年1月,吳國璋便在臨津江戰(zhàn)役中再次發(fā)揮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檔案記錄,“他參與指揮突破臨津江戰(zhàn)役,取得勝利。”1951年10月6日,已升任39軍副軍長的吳國璋,參加完在志愿軍司令部召開的作戰(zhàn)會議后乘車返回軍部,汽車行至朝鮮成川郡時,突遇美軍空襲,吳國璋左肋處中彈,不幸犧牲,年僅32歲。吳國璋犧牲時身上裝著的賬單,現存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高宇婷 圖
吳國璋犧牲后,警衛(wèi)人員從他的上衣口袋中發(fā)現一份已被其鮮血浸染的賬單。上面記載著他向組織借款100萬元(相當于今日100元)后,每一筆錢的去向。如購買提包25萬,看望老首長徐海東30萬,修理收音機8萬,警衛(wèi)員和司機有病住院各補助5萬,慰問我軍休養(yǎng)干部10萬等。烈士用鮮血,換得后輩幸福生活從兒時有記憶起,父親吳國璋的墓地,吳繼璋就不知道來祭拜過多少次。每次來時,他都會在心里跟父親說幾句話。“清明的時候來,就說說我這一年過得怎么樣,老媽去世的時候,也來跟父親說一聲。”吳繼璋說。吳繼璋看望父親吳國璋。高宇婷 圖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展出的吳國璋榮獲的一級國旗勛章和勛章證書等物。 高宇婷 圖
父親吳國璋犧牲那一年,母親楊玉琦年僅23歲,吳繼璋的姐姐吳曉靜3歲,吳繼璋2歲,弟弟吳承璋還未出生,成為遺腹子。吳繼璋對父親的記憶,除去一張幼時被英俊父親抱在懷中的黑白照片,就是那一幕刻在腦海中已有70年的畫面。吳國璋生前懷抱兒子吳繼璋(左)和女兒吳曉靜(右)的合影。 吳繼璋提供
吳國璋犧牲后,中國人民志愿軍39軍軍長吳信泉親自送吳國璋的靈柩回國安葬。在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吳繼璋記得:一個在今天來看都算不上棺材的木箱之中盛放著父親的遺體,悲慟的母親和父親的戰(zhàn)友都在流淚。那幅畫面永遠刻在了一名2歲幼童的腦海中。在母親的回憶中,父親吳國璋長得十分精神。他和姐姐、弟弟三人中,姐姐長得最像父親,而弟弟身高1.78米,和父親最接近。吳繼璋出生于1949年,今年已有72歲高齡。回顧這一生時他坦言,他們姐弟三人,這一生都活在父親的光環(huán)之下,雖然他們不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一生都缺少父親的陪伴和關愛,但黨和國家對烈士子女的關愛,使得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一生都過得順遂、幸福。也因為父親是光榮的志愿軍烈士,吳繼璋也總記得,上學時老師時常會教導吳繼璋,你爸爸可是吳國璋,不能給他丟臉。吳繼璋幾乎熟悉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的每一個角落和建筑細節(jié)。他當起陵園向導,向澎湃新聞介紹烈士們的故事、所屬部隊以及烈士犧牲時的情況。整個陵園之中,吳繼璋每每走到烈士英名墻處,總是多些感動、感慨。由高3米、138塊黑金沙花崗巖組成的烈士英名墻蔚為壯觀。在吳繼璋看來,這面墻意義非凡,每一位為國犧牲的烈士都留下了姓名,子孫后代看到人們尊崇烈士,也會向烈士們學習,勇敢奮斗、不怕犧牲。吳繼璋曾撰文寫道:“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每一位革命烈士都是鐫刻在民族記憶里的光輝篇章,都是挺立在民族身軀里的不屈脊梁,都是流淌在民族血脈里的源源動力。就如同一座座無形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人民心中,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相傳的載體。”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