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xiāng)地處陜西渭北地區(qū),七夕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保留得相對較多。七夕當(dāng)天的重頭戲,自然是“仿巧娘娘”。“仿”意為模仿,因含有用手扎綁之意,有些地方又叫“縛巧娘娘”,如方言中的“仿笤帚”和“縛住”。民間認(rèn)為織女為天神,七夕拜娘娘是人們對于追求幸福、美滿、平安生活的一種向往和美好愿景。
早上吃過飯,奶奶便與巷道里幾個有經(jīng)驗的老姐妹聚在一起,商量今年的地點選在哪里,一般多是娶新媳婦或者希望添丁的那家門口,然后把巧娘娘的頭像等道具取出來。聽說頭像原來是用棉花做的,裁剪橢圓形的白布與黑布做成小袋子,里面放些棉花、布頭,鼻子用半個核桃填充,做好后畫五官,后來漸漸演變成請能工巧匠用泥塑做頭像,繪上顏色后惟妙惟肖。支撐巧娘娘身子用的小口瓷罐和坐的那把圈椅一直都是我家提供,而巧娘娘的頭飾、衣裳、首飾、鞋子等,大都是從新媳婦家搜羅來的時髦樣式,懷里要抱的洋娃娃,自然是哪個小孩的新玩具。
道具齊備,婦女們開始“仿娘娘”,先用木棍、谷稈捆扎好身子,固定在裝著沙子的小甕上,然后用麥稈做胳膊和腿,最后裝上頭像,組裝好后從下往上慢慢穿戴,“巧娘娘”端坐的姿態(tài),看上去和真人一模一樣。對于頭部的裝飾打扮,大家往往都是最上心的,“巧娘娘”也就是織女,既要打扮得超凡脫俗、美麗動人,又要端莊得體、儀態(tài)大方。有條件的地方,還會再“仿”一尊牛郎像、一尊王母娘娘像。
塑像“仿”好之后,男人們開始忙活,搬桌子、擺音響、放香爐、點蠟燭,祭桌前的地上鋪一張席子,以供大家祭拜。有的地方,為了隆重還會搭帳子、貼對聯(lián),或在“巧娘娘”身后繃塊布做背景,周圍擺上花瓶或花束,裝飾彩燈烘托氣氛。
祭桌布置妥當(dāng),音響一開,鞭炮鳴過后,祭拜活動正式開始。村里人自發(fā)獻(xiàn)上早已準(zhǔn)備好的瓜果吃食來供奉,當(dāng)年娶新媳婦、喜得貴子、金榜題名的人家,還會拿來喜糖敬獻(xiàn)及散給村里人。男女老少在“巧娘娘”面前挨個祈禱,乞巧、乞壽、乞子、乞財、乞平安。比較大的村子,還會組織自樂班唱秦腔、鑼鼓表演、納涼晚會,大家走街串巷,比較哪個村的“巧娘娘”“仿”得俊俏,對聯(lián)寫得妙。
傍晚,炊煙四起,空氣中彌漫著剛出鍋烙餅的香味。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提前發(fā)好面,準(zhǔn)備好芝麻、茴香等各種配料,制作今日的特定吃食——烙餅,然后挑最好的供奉給“巧娘娘”,周圍人在嘗過后會比較誰家媳婦烙的餅色香味俱全,在我看來,這就是展示廚藝水平的環(huán)節(jié)。
七夕“仿巧娘娘”、烙餅、唱秦腔等都彰顯了婦女們的手藝和才藝,也為平淡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人們借著節(jié)日表達(dá)對生活的熱愛,寄托對未來的美好祝愿,慰勞辛苦忙碌的自己,正是應(yīng)了那首詩:“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王蓓蕾
責(zé)任編輯:白子璐
關(guān)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陜工網(wǎng)——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lián)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wǎng) 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 網(wǎng)站圖文若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