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樂居社區(qū)姑娘村一個五平方米左右的民房里,橫豎擺著一張架子床和一張木板床,由于地方太小,門只能半開著,架子床前唯一的一點空間也成為做飯用的地方。這就是李建強和他兩個孩子居住的家。在這個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架三輪車,這是他們一家三口人用來維持生計的工具。李建強今年40歲,是陜北榆林人,2004年他帶著12歲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一路拾破爛來到西安。李建強用他所有的積蓄買了一架三輪車,在康復路批發(fā)市場給人拉貨,一天除過上繳的稅費外僅剩下10元左右,李建強身體不好,干一天勞累的體力活,他就得在家休養(yǎng)兩天,才能繼續(xù)干。由于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父子三人的生活。上學對于這兩個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望。懂事的兄妹倆就提著籠子在樂居社區(qū)的街道賣菜。后來這兩個小孩被社區(qū)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在社區(qū)的幫助下才上了學,現(xiàn)在兩個孩子除了學習外還經(jīng)常利用周六和周日在康復路給人擦皮鞋賺錢來幫父親維持這個家。
王勇是西安市長安區(qū)興隆鄉(xiāng)的一位農(nóng)民,他今年50多歲,家里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和一個年邁的老母親。家里所有的生活來源就靠王勇在外打短工。老王告訴記者,他每天早上五點多就爬起來,走到太華路人才市場,在那里等活。有時候有人裝修讓他去砸墻,有時候有人粉刷屋也叫他,要是一天有活干吃過喝過能凈落20元錢。老王說他最怕的就是幾天沒活干,一家人的生活都得靠他,他干一段時間活掙上幾百塊錢然后就送回家,有時一個月甚至幾個月掙不到錢他就不回家,因為回去后面對家人期待的眼神他心里會很酸楚。
樂居場二社區(qū)副主任呼魯麗告訴記者,光樂居場社區(qū)就住著外來人口7000多人,象李建強和王勇一樣都在這里租房子住,最長的能住五到六年,最短的也就住上三五天。這些外來人員來自全省和外省不同的地方,他們的生活狀況都比較差。往往他們并不被都市人重視,缺少關懷。近期省民革黨員高瑾向人大提交了一份議案,就這些城市“邊緣人”的居住環(huán)境,子女失學,無勞動技能以及城市人對他們的歧視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觀點。高瑾說,由于城市人長期對這些“邊緣人”的歧視,會加深這些人對社會的仇恨,會對社會的發(fā)展造成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高瑾說,她的這份提案就是想讓社會來共同關注這些人,給他們平等的生活權利,只有這樣社會文明和發(fā)展才能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