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生成于45億年以前的隕石殘骸,由于太陽系的生成年代僅僅比該年代早300萬年左右。因此,這些隕石向人類提供了研究太陽系誕生的新線索,具有重大研究意義。
據(jù)介紹,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行星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本杰明-P-韋斯表示:“星際隕石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巖石之一,而像我們這次所發(fā)現(xiàn)的這些隕石,更是有著45億年的歷史,它們的研究價值尤其高。我認為如果我們充分的利用好這一研究途徑,我們必將最終解決掉無數(shù)此前一直困擾我們多年的星系起源以及其它相關棘手的問題。”另一名工作人員將這些年代久遠的隕石比作一個存儲硬盤,工作人員將它們從失事的遠古電腦中搜尋出來,雖然時間間隔十分的久,但是它們的功能還保存著,它們仍然記錄著無數(shù)鮮為人知的信息。
韋斯教授表示這些隕石殘骸是目前所有已知隕石中最為古老的,而且科學家們通過這些隕石進行化驗分析得到十分令人振奮的信息,這些殘骸是較大的隕石在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太陽周圍地帶相互撞擊時所形成的。此外與這些殘骸構成完全相同的巖石結構在經過不斷的積累,撞擊合成后最終形成了眾多行星,如水星,火星等。而行星的形成也是一個不斷合并的過程。整個融合過程漫長而復雜,科學家們將該過程叫做planetesimal。在這一過程中,小行星體成分不斷相互融合;而其中的輕物質如硅酸鹽漂浮物則在行星表面構成外殼,而另外一些重質量結構物質則會沉積在行星的內核地帶。而這些重質量結構會在成型的開始階段便旋轉并產生“磁極發(fā)電機”。而科學家們現(xiàn)在的工作正是努力揭開這些隕石所產生磁場的奧秘,對磁場信息進行有效的跟蹤。
在太陽系的早期成型階段,各種過程結構形成的都驚人的迅速,韋斯教授認為這些隕石大都在太陽系出現(xiàn)之后300萬年左右就出現(xiàn)了,它們對于研究太陽系的早期演變發(fā)展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它們當時匯集的母體磁場強度也已經是如今地球磁場強度的20%至40%左右。韋斯教授表示:“此前我們一直認為在隕石結構中,磁極場是一個不是很普遍的物理現(xiàn)象;然而事實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磁極場在所有的行星形成早期結構中都或多或少的普遍存在。” (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