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輕小說”的概念頻頻出現(xiàn)于網絡媒體上,有的網站將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編的雜志通稱為“輕小說”、“輕雜志”,比如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明曉溪主編的 《公主志》,郭妮主編的 《火星少女》,江南主編的《幻想1+1》……可能是因為它們大多開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閱起來極為輕便。然而,這些雜志拿在手里,閱讀完畢,倒有一股“飄”的味道。
“輕小說”的起源被認為來自日本,一說是來自1975年日本出版的一份集小說和動漫為一體的雜志。也有一說是來自1977年進入日本文壇的兩位作家之手。通常說,這類雜志和小說的讀者多為喜歡奇幻小說和動漫作品的年輕人,形式上注重精美和細致,內容上注重簡單和有趣,有人也稱之為“輕雜志”。
“輕小說”也好,“輕雜志”也好,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追求閱讀的輕松化。200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五本的系列叢書,取名為 “輕閱讀書坊”,作者包括葛紅兵、張遠山、王唯銘等作家,圖書采取的也是文配圖的方式,這套叢書也被視為國內最早提出文學“輕閱讀”概念的叢書。
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王肖練曾經就“輕閱讀”三個字給出精彩的定義:輕松的閱讀,輕快的閱讀,輕靈的閱讀,“輕”不是沒有分量,“輕閱讀”是另一種重質感的閱讀,絕無“輕飄”的閱讀感覺。即便是“輕閱讀書坊”——它的作者也都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作家,它的漫畫和攝影作者也是國內一流的著名畫家、攝影家,這保證了叢書的文化品位。不知道這套叢書的銷量如何,但是就最近所謂的“輕小說”、“輕雜志”來看,除去市場的成功炒作外,在這些年輕作家的作品和刊物中,想找到一些當年出版者提倡的“重質感的閱讀”成分,相當艱難。
“輕閱讀”的流行,得益于網絡普及的推動,簡而言之,“輕閱讀”本身就是網絡閱讀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網絡的話,它不會如此暢通無阻地流行起來。據(jù)了解,國內著名的商業(yè)網站大都開設有“輕閱讀”的頻道或專欄。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品,“輕閱讀”產品的本質是無害的,甚至在豐富人的生活、愉悅人的心靈方面,有著其他讀本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這些文本中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的匱乏,以及價值觀的迷失,都有讓“輕閱讀”變成“飄閱讀”的趨勢。青少年讀者追逐和享受“輕閱讀”是他們的權利,畢竟這些文字的表達方式是受他們喜歡的,但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輕閱讀”中唯美背后的虛無、時尚背后的蒼白。無論什么時候,厚重的經典和傳統(tǒng)文學的質樸和開闊,都是豐富一個人心靈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在喜歡“輕閱讀”“快餐”的同時,別忘了經典閱讀才是我們的“主食”。 (韓浩月)
變成“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