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神壇
對舉世矚目的三星堆考古發(fā)現(xiàn)留給今人的種種謎團,研究彝族文化的專家近日提出新解,認為三星堆文物含有與彝族文化相關的元素。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研究員楊鳳江1日在“探秘三星堆、尋訪南絲路”科考活動中告訴記者,三星堆出土的幾件最為重要的文物,如青銅縱目面具、青銅大立人、金銀面罩、青銅太陽輪等,都蘊藏著三星堆文明與彝族文化的關聯(lián)。
據(jù)楊鳳江介紹,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以眼珠凸出的奇特造型成為難解之謎。在它出土之前,有關這類青銅面具的形象有文字記載的極少,但彝文古籍對縱目人卻有明確的記載。
他說,根據(jù)《查姆》等彝文典籍描述,人類社會初期分為獨目人、縱目人、橫目人三個時代,其中縱目人鼻子剪刀樣,嘴巴像鸚哥,與三星堆青銅面具的形象一致。
“尤其是三星堆縱目人面具和部分其他面具的額頭上還有一個方形的孔,有人認為那是便于面具鑄造的需要,但另一部分面具上卻沒有。”楊鳳江說,“這一方框更可能是隱含了獨目人的歷史。”
出土于三星堆2號坑的青銅大立人被認為是古蜀王國的群巫之長,其雙手的造型讓學者眾說紛紜。一些人認為大立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環(huán)握中空的姿勢是手握神杖的模樣,但楊鳳江告訴記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兩只手的空洞都是不對稱的,除非把神杖扭彎,否則無法插入。“這雙手更像是彝族祭祀活動中主祭大畢摩的手。”他說,“畢摩相當于彝族的巫師,他們請神時右手于上舉金杯,左手于下舉銀杯,右手向內(nèi)繞左手三圈,驅(qū)邪時則向外繞。”
在三星堆,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戴金銀面罩的青銅頭像,在中國出土文物中史無前例,而只在古埃及等國家出現(xiàn)過。楊鳳江告訴記者,這與彝族祭祖大典中祖公祖妣戴金銀面具有異曲同工之處,至今彝族的大鑼笙舞里領舞的一男一女仍戴有木質(zhì)面具。
“從中我們不難想像,這些青銅人像不是外來之邦,而是西南的世居民族。”他說,“從青銅人的造型中可以理出一條線,即從獨目人到縱目人再到橫目人,雖然這些青銅器處在同一時期,但反映的是不同時代人物的形象。” 此外,據(jù)楊鳳江介紹,三星堆的五等分青銅太陽輪所表達的信息與太陽崇拜有關,是濃縮了彝族分五季、十月的太陽歷法的一種古老符號。 對于為何三星堆文明與彝族文化有此關聯(lián),楊鳳江說他無從猜測,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是一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的古蜀文化遺址,面積達12平方公里,是我國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就三星堆遺址居民的族屬,目前眾說紛紜。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而在對彝族族源的不同說法中,也以氐羌說影響最大,它認為彝族是自西北南徙的古代氐羌與西南土著融合而成的復合民族,至少在東漢時期已經(jīng)形成。 (王秀瓊 苑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