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德國《世界報》近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理財能力是由欲望、恐懼和自我克制等情感決定的。一個人能否出色地安排自己的工資或退休金等個人財產(chǎn),與其是否具有靈活的策略和商業(yè)才能幾乎毫不相干。
這項研究部分以社會學研究方法為基礎,但更多依賴研究人員對受測試者大腦的觀察結(jié)果。研究人員主要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對受測試者腦電波進行物理測量,從而得出結(jié)果。他們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專業(yè)雜志《神經(jīng)元》上。
心理學教授布賴恩·克努森領導的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對金錢的反應與對酒精、尼古丁和性的反應一樣。在試驗中,每名受測試者得到20美元和3種投資選擇:第一種為安全貸款,每到一定期限肯定盈利1美元;第二種為股票,盈利可能高達10美元,但也可能損失10美元;第三種也是股票,有可能損失10美元,但無法估計最高盈利金額。
結(jié)果令人目瞪口呆:幾輪過后,研究人員就借助腦電波預報出受測試者的取向。謹慎行事的受測試者其大腦中的“焦慮中樞”(負責恐懼和患得患失之類情感的區(qū)域)變得活躍起來,而在愛冒險的受測試者的大腦中,產(chǎn)生激動、渴望和幸福感的“欲望中樞”更加活躍。
不管恐懼還是喜悅,受測試者的每個決定都是由直覺主導的。與實
用主義或理智相關(guān)的大腦
區(qū)域從不參與決策。恐懼和
幸福這兩種情感參與決策
的程度大體相當,前者比后
者稍微頻繁一點。“甚至可以在受測試者作出決定前幾秒鐘就測出大腦信號”,克努森在測試記錄中寫道,“因此,我們能預知受測試者會采取哪種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