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對漢字發(fā)展的貢獻文字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jù)實際生活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鬲在實踐中對文字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貢獻。
一、鬲是文字發(fā)展演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遠古創(chuàng)造的文字,其所以能流傳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先民們往往將要記住的事或說明的問題,一般都以銘文的形式刻劃在各種材質(zhì)的鬲及異體鼎、甗、釜、鍋上,這些器物有些仍沉睡在地下,而有些則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演化、完善、提高,綿綿不絕,對文字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夏朝時,我國已經(jīng)有了青銅器,到商周時,青銅器的應用已經(jīng)非常廣泛。人們在鬲、鼎和鐘上都刻有文字,這些文字叫作銘文,也稱為金文或鐘鼎文。銘文是我國文字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銘文比甲骨文規(guī)范,而且字體雄健,銘文涉及到社會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有賞賜、祭典、宴饗、俘獲、盟誓和訴訟等。由此看來,在漢字產(chǎn)生的初期,鬲一直都是漢字的一個重要載體,鬲見證和促進了漢字的發(fā)展變化。
二、“鬲”字是許多漢字的母體
首先,從漢字音律學的角度上來看,許多漢字的讀音演變反映了“鬲”字曾是許多漢字的母體。在古代,從“瓦”、從“缶”的字,往往都與“鬲”相通,而且有許多字都是從“鬲”字演變而來的,盡管這些字如今已經(jīng)很少使用,但它們對漢字發(fā)展的貢獻卻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釜”就是由“鬲”演化而來的器物,并且都是炊具,在功能使用上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又如“鍋”字與“鬲”字應是“同門同族”,而且“鬲”還是“鍋”的祖先呢。
其次,從漢字造字原理上講,許多漢字是由“鬲”字與其他字或偏旁組合而成,它也反映了“鬲”字是許多漢字的母體。
“鬲”字作為獨立的字根,它與其他字根可以合成一個新的漢字,按漢字“六書”的原則去組合,形成了許多新的漢字!柏弊鳛樽指蚱詤⑴c創(chuàng)造漢字,用它創(chuàng)造出的許多漢字已為漢字“大家庭”所收納,成為其中一員,至今仍被人們所使用。這不僅豐富了漢字的字庫,而且方便了人們的語言表達和思想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鬲”字作為了許多漢字的母體應是當之無愧的。
鬲對鑄造藝術的貢獻早期的鬲是陶制的,在新石器時代,鬲、釜、鼎的大量應用使得以制陶技術為主的手工業(yè)成為獨立的行業(yè)。鬲從最初的粗糙的工藝、簡陋的花紋和三個袋狀(或女性乳房形狀)的足,發(fā)展到精細的工藝、多種多樣的花紋和只具有支撐功能的細足,甚至出現(xiàn)四足的鬲,這些變化大大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在父系氏族時期,人類開始冶煉紅銅,紅銅的出現(xiàn)突破了我國原始社會長期的制石工藝,成為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為我國后來燦爛的青銅文化奠定了基礎。紅銅和青銅出現(xiàn)以后,很快就被大量應用于鬲、釜、鼎、鐘、簋、觚、壺、盤、盂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的鑄造方面。鬲、釜、鼎、鐘等大型銅器的制造過程很復雜,一般的銅器要經(jīng)過配料、冶煉、制模、刻范、澆鑄和修整等一系列工序,大型銅器還要有分鑄部件、合鑄成體等工序,而且,銅器的上面還有各種花紋和文字等,這就對鑄造技術和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商代鬲的鑄造藝術在遠古時代,先民的鑄造藝術還比較落后,所以最初的鬲只是一些具有笨重的乳狀三足的鬲或簡單紋飾的鬲。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商代四足鬲,就是商周青銅器上最為流行的饕餮紋。無論其口沿部位剛勁的折線,還是其腹部粗眉高鼻的饕餮和四條雄健的蹄足,我們都能從中體會出一股雄性的剛毅之氣。這種大氣的作派和古樸的作風所體現(xiàn)的神秘氣息,正是商周青銅器的魅力所在。
二、商代晚期西周前期鬲的鑄造藝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鑄造工藝也有了長足的發(fā)揮,到商代晚期西周前期,人們制造出的鬲也更加精細。
三、西周后期和春秋時期鬲的鑄造藝術
到了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鑄造工藝已日臻完善,這時出土的鬲不僅更加精巧,而且出現(xiàn)了精致的造型和裝飾。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個西周刖人鬲,鬲座為方屋形,正面開門,余三側(cè)留窗,在前門鑄有一個受刖刑的奴隸,此人圓目大口,裸體,身側(cè)和門連鑄,右手見于腹前,右臂回環(huán)處恰作門閂插孔,左腿自膝下刖去,左手扶杖而立。刖人鬲的發(fā)現(xiàn)說明當時在鑄造銅器時已經(jīng)有了造型和藝術風格的巨大變化,鑄造工藝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已經(jīng)開始追求不同的藝術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鬲的鑄造技術是隨著人類生活需求的改變在不斷提高,可以說鬲制造工藝的提高,大大促進了鑄造藝術的發(fā)展,鬲對古代鑄造藝術的貢獻是巨大的。
鬲對禮儀文化的貢獻一、禮起之于祀神喪葬禮儀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最初的隨葬物品均為死者生前用過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簡陋的裝飾品,以寄托人們對死者的淳樸祝愿。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鬲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用品,鬲也就自然成為墓葬時的主要隨葬品。由于鬲的大小、品質(zhì)、花紋等都各不相同,使用不同的鬲能夠顯示出人們不同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所以,隨葬的鬲與墓葬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到商代這段時期,今天的陜西屬于文化比較先進的地區(qū),陜西境內(nèi)的陶鬲文化比較發(fā)達,人們不僅在生活當中大量使用陶鬲,而且在墓葬中也大量應用了陶鬲。近一個世紀以來,在陜西境內(nèi)的寶雞市斗雞臺、鳳翔西村、扶風北呂村、扶風壹家堡、武功鄭家坡、武功黃家河、岐山賀家村、西安豐鎬等地都發(fā)現(xiàn)了早期的墓地,從這些墓地當中,都可以看到鬲對當時的墓葬文化的重要性。
關于祭祀和殉葬用的鬲,又分為許多種類,主要分為明器和祭器,而在明器陶鬲中又有仿日用陶鬲和仿銅陶鬲之別。由于墓葬和禮儀活動的級別的高低不同,仿制品的制作也有精有粗。
二、鬲是宗廟中重要的禮器之一
我國商、周時代的鬲和鼎等青銅器具,不單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shù)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顯示出權(quán)力的等級。在進行喪葬時,喪葬的儀式上要用鼎和鬲,下葬時隨葬品也要用鼎和鬲,而且在鼎和鬲的內(nèi)部鑄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在將先祖埋葬以后,后世的人們祭奠先祖時,鼎和鬲也是主要的神器,成為古時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一種專用的隨葬品——明器就產(chǎn)生了。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明器主要是以鬲為主的陶器,青銅器出現(xiàn)以后,銅制的鬲和鼎又成為主要的明器,再到后來,明器的主角又變?yōu)榻疸y制品和玉器等。因此,可以說,鬲是最初的最主要的明器,它也開啟了明器的先河。
古時,人們對墓葬有著一套規(guī)定和習慣,這個規(guī)定和習慣包括墓的方位、形狀、隨葬品的種類和組合、死者的姿勢等等。在戰(zhàn)國以前的各期秦人墓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鬲作為隨葬品,我們可以從秦人墓中的墓葬制度來窺探古時的喪葬文化特征。秦人葬俗葬儀文化有五個明顯特征:屈肢葬;西向墓;早期以長條形豎穴土擴墓為主,戰(zhàn)國中期以后發(fā)展為豎穴洞室墓;盛行人牲殉;以鏟形袋足鬲、繭形壺、蒜頭壺等為代表的器物隨葬。
(本文選摘自《鬲與鬲文化》)
鬲向前鬲江慧
責任編輯:sxworker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